close

  300多年前,一名叫亞歷山大·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髮生爭吵,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離智利有400英里之遙的馬斯蒂拉島。直至4年後,他才被一艘路過的船隻所救。塞爾柯克也成為笛福《魯濱遜漂流記》主人公的原型。
  無論是塞爾柯克還是魯濱遜,他們都得感謝一種生物——魚。在荒島上,這是他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。
  可惜,很難有人再有荒島餘生的好運氣了。2006年《科學》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如果商業魚類——捕撈供食用的魚——仍以現有速度減少,到2048年,我們所認識的大部分魚都將從地球上消失。太平洋金槍魚、大西洋鱈魚、還有我們最愛吃的大小黃魚,都無法幸免於難。有些魚我們還來不及認識就將永遠滅絕。
  在《物種起源》中,達爾文提醒說:“同種的個體,和他們的敵害相較而言,需要維持一個龐大的數量,這對於物種的保存來說絕對是必要的。”這意味著,一個物種的逐漸滅絕並不需要每一個個體全部死亡,只需要大量死亡,這個物種就會消失。
  消失的不僅僅是魚。就在塞爾柯克生活的荒島上,魚是生態鏈條不可或缺的一環:海燕依靠長吻原海豚和東海岸黃尾金槍魚帶領他們找到餌魚,而海豚需要金槍魚的幫助才能找到小魚維生。小魚死了,金槍魚失去了食物,海豚和海燕就活不成;依賴海鳥丟棄在陸地上的食物生存的甲蟲、蜥蜴、螃蟹也活不成。
  而它們是陸生動物的食物,在這條食物鏈上,島上的其他生物通通活不成。馬斯蒂拉島不會是個例,慢慢地,說不定一點兒也不慢,地球上的生命都將崩潰,這些生命的創造用了數十億年的時間,可要讓他們消失,可用不了這麼久。
  哦,對了,海洋里的“小強”——水母是演化史上的成功人士,吃其他浮游生物,從不挑食。即使找不到足夠的食物,它們還會縮小身體減少需求。魚類消失,水母失去天敵,食物鏈開始逆轉,建議好萊塢下一部科幻驚悚片就叫《水母統治世界》。
  對於魚類的消失,科學家也負有一定責任。19世紀晚期的新科技,比如發動機的使用,極大地提高了捕魚量。靠海吃海的漁民開始擔心新型的現代化捕魚船撈走了太多魚。但科學家拍著胸脯告訴他們,能捕多少就捕多少,你看那魚卵的數量級,就知道子子孫孫無窮匱也。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就曾是推廣這一論調的人物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。多年來,在北大西洋漁業國,赫胥黎的魚卵理論都為過度捕撈撐起了保護傘。
  只是許多人選擇性地忽略,赫胥黎後來完全推翻了自己的想法:過度捕撈不只是有可能發生,而是正在發生。最近的科學研究還證實,在一條雌魚幾百萬的魚卵中,存活下來的幼魚只有1到6條。到今天,在捕魚工具與技術的全面發展之下,凡漁船駛過的地方,無魚生還。
  痛定思痛,一聲令下,禁止捕魚!靠譜麽?只要看看紐芬蘭就知道了。在20世紀90年代的鱈魚禁捕令中,當地大部分人口失業了,只能依靠加拿大政府的救濟金過日子。紐芬蘭人失去了自己的生活。然而鱈魚也沒能成群結隊地回來,這才是這個故事真正悲傷的結局。
  在《沒有魚的世界》一書中,馬克·庫蘭斯基認為,禁止底拖網捕魚等現代科技、回歸釣線釣魚的可持續性漁業可能是當下看來最可行的方案。線釣魚的成交價遠高於網捕魚,這為漁民提供了現實的經濟利益。而且,傳統的釣魚方式讓漁民能夠從繁縟的捕魚配額或法規中解脫出來,重獲海明威筆下老漁夫身上那種自由與自信。
  看到這兒,你也想為魚類生存出一份力,也許你會說:“我再也不吃魚了!”先別急,因為要知道,如果所有的人類都不吃魚,同樣是對生態平衡的極大破壞。別忘了,地球是一個整體,你是其中的一環。
  《沒有魚的世界》
  [美]馬克·庫蘭斯基著
  弗蘭克·斯托克頓繪司京珊譯
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(原標題:世上再無魯濱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c20hclg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